普法宣传进朗高 | 打击网络谣言 守护清朗空间
〖 2024-04-19 | 点击 20 〗
     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伟大发明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为我们带来了便捷与高效,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,“网络谣言”也一直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不少麻烦和伤害。2024年是“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”,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,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谣言,近日无锡市滨湖区溪南派出所走进无锡朗高护理院,开展主题为“打击网络谣言 守护清朗空间”的网络安全专题教育活动。
 
    宣讲过程中,民警为大家生动地讲解了“什么是网络谣言”、“网络谣言的危害”、“如何辨别网络谣言”以及“散布谣言的法律后果”等内容。
 
    通过此次宣讲活动,民警、护理院“梦幻联动”,让网络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,共同守住网络安全大门。
 
    普法小课堂|什么是网络谣言?
 
   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(例如微博、国外网站、网络论坛、社交网站、聊天软件等)而传播的谣言,没有事实依据、带有攻击性,目的性的话语。
 
   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,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。
 
    普法小课堂|网络谣言的危害
 
    容易误导社会舆论;
 
    扰乱人们的思想、心理和行为;
 
    引发社会震荡,危害公共安全,损害公众利益。
 
    普法小课堂|如何辨别网络谣言
 
    01.文章发布的权威性
 
    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,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,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。
 
    02.内容观点的客观性
 
    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、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、极端言论、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。
 
    03.浏览页面的健康性
 
    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,将低俗、浮夸等类型的设置为封面,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、低俗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。
 
    普法小课堂|散布谣言的法律后果
 
    对于在网络上编造、散布谣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,主要分为三种:
 
    民事责任:
 
    法律规定,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。
 
   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。网络造谣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法人的商誉,造谣者需要承担停止侵害、恢复名誉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。
 
    行政责任:
 
    网络造谣,尚不构成犯罪的,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规定予以处罚。
 
    1.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 
    2.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 
    刑事责任:
 
    网络造谣构成犯罪的,要追究刑事责任。
 
    其中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的罪名有很多,如诽谤罪,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,寻衅滋事罪,煽动分裂国家罪,损害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罪等。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
imgclose ******化 最小化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